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

會動的清明上河圖

清明上河圖》的原畫長528公分,高24.8公分,最早的版本爲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,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。《清明上河圖》描繪清明時節[1]北宋京城汴梁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。作品以長卷形式,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,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卷中,畫中主要分開兩部份,一部份是農村,另一部是市集。畫中有814人,牲畜60多匹,隻28艘,房屋樓宇30多棟,車20輛,8頂,樹木170多棵,往來衣著不同,神情各異,栩栩如生,其間還穿插各種活動,注重情節,構圖疏密有致,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,筆墨章法都很巧妙,頗見功底。這幅畫作對於各種形態的幾何正確描繪性使其負有盛名。

原作

《清明上河圖》的作者是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畫院畫史張擇端,也有一說作者不止張擇端一人,董其昌《容臺集》說:「乃南宋人追憶故京之盛,而寓繁盛之景,傳世者不一,以張擇端所作為佳。」「紹興初,故老閒坐,必談京師風物,聽之感慨有流涕者,故其時西北耆舊,談宣政故事者,為人所重。」甚至有人提出觀點說是南宋人懷念昔日強盛時期而作。宋徽宗酷愛此畫,用「瘦金體」在圖上題寫「清明上河圖」五字。

《清明上河圖》歷十年畫成,最早由北宋宮廷收藏,靖康之禍後流入民間,歷經輾轉,後為南宋賈似道所得,元朝時期再度進宮,至正年間又被調包,流落民間,明朝初期,由大理寺朱文徽大學士徐溥收藏;徐溥臨終前贈予李東陽嘉靖三年(1524年)圖歸兵部尚書陸完陸完死後,其夫人將《清明上河圖》縫入枕中,後被娘家外甥王某曾臨摩此畫[2]。陸完之子將《清明上河圖》賣至崑山顧鼎臣家。後來落到宰相嚴嵩嚴世蕃父子手上,明人田藝蘅留青日札》載嚴嵩為得《清明上河圖》,以1200百金從蘇州陸氏處購得,「饞得其贗本,卒破數十家」[3]嚴嵩倒臺,圖被沒收,第三次納入宮廷。經明代皇室收藏,後來太監馮保偷出,在畫上加了題,之後真本又不知去向。

清朝時由陸費墀保存,在上面矜印題跋。後由湖廣總督畢沅收藏,畢沅死後,《清明上河圖》第四次進宮,深藏紫禁城內。嘉慶帝命人將其收錄於《石渠寶笈·三編》一書之中。1924年曾被溥儀和兩幅仿作一起帶至東北,但溥儀也不知何者為真品。1945年被收入東北博物館(今遼寧省博物館)當成贗品處理,直至1950年冬天才由楊仁愷等人從庫房的贗品堆裡鑑定出真跡。現藏於北京故宮
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
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B8%85%E6%98%8E%E4%B8%8A%E6%B2%B3%E5%9C%96

原作圖

2012-08-28-15-26-38_photo 2012-08-28-15-30-40_photo

2012-08-28-16-07-02_photo 2012-08-28-16-08-17_photo

2012-08-28-16-13-09_photo 2012-08-28-15-30-56_photo

2012-08-28-16-05-49_photo 2012-08-28-16-17-39_photo

會動的圖

2012-08-28-15-33-14_photo  2012-08-28-15-36-27_photo

2012-08-28-15-41-59_photo 2012-08-28-15-43-27_photo

2012-08-28-15-48-09_photo 2012-08-28-15-49-19_photo

2012-08-28-15-52-03_photo 2012-08-28-15-53-19_photo

2012-08-28-15-53-59_photo 2012-08-28-16-12-19_photo

2012-08-28-16-13-29_photo 2012-08-28-16-13-49_photo 2012-08-28-16-14-28_photo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